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身體、頭腦與內在智慧的關係



將身體比喻為一台車的話,出生時,我們擁有最棒的狀態,經過歲月洗禮,漸漸的,可能因為保養不夠,疏忽大意,咨意妄為,這台車的性能開始出現狀況,馬力也慢慢減弱,有時甚至需要更換零件,不過身體依然很認分的服務坐在裏面,很愛指揮東指揮西的乘客,也就是頭腦。

頭腦其實坐在後座,卻自以為司機,總愛忽略駕駛的存在,也就是內在智慧,他因為極度沒安全感,習慣性伸手抓方向盤,卻又因為不熟悉路況,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要怎麼走,就隨便開,隨便停,隨便加速,隨便減速,你可以想見他那唯我命令是從的姿態,搞的車內多麼混亂又好笑。

那駕駛呢,怎不出聲制止或做些什麼呢?啊,各位看倌您有所不知,駕駛就是人太溫柔、太有耐性又善良,不忍苛責頭腦就愛亂攪和,攪得他自己一下撞牆,一下掉進懸崖,走入死巷,彎錯車道,弄得滿頭大汗,心煩氣躁,欲哭無淚,怪東怪西,卻沒想到一切都是自己造作。

內在智慧始終抱著寬容的態度,陪著頭腦冒險犯難,做盡傻事,原地打轉,四處探路,因為他深知,若非頭腦自己覺醒,他無用武之地,畢竟他搶不過蠻橫無理就是要這樣那樣做的強勢頭腦,再說駕駛是服務業,秉持以客為尊的信條。

直到有一天,頭腦總算覺得好累,發現自己為什麼要這麼愚蠢,把不屬於自己的工作拿來做,他才懂得放下,收回愛管事、愛掌權、愛控制的雙手,不再汲汲營營搶內在智慧要為他做的事情。

終於,頭腦放鬆了,覺得很輕盈,他只要出張嘴向內在智慧提問:請問我想到某某地方,你如何以讓我感到最舒服、最安全、最順利的方式前往呢?內在智慧必然簡潔有力的回答:請您放心,一切交給我來辦,您只要悠閒的欣賞風景就好,我一定會為您安排最佳路線,讓您收穫滿滿,不虛此行!

頭腦第一次覺得鬆懈,覺得釋懷,原來把方向權交給內在智慧是這麼容易又開心的事,雖然他依舊在路途中喜歡碎碎念,忍不住提意見給內在智慧,但他明白內在智慧比他自己還知道什麼是最適合他的,並且比他自己更了解如何保養身體,愛護車體。生平頭一回,頭腦好為自己感到喜悅,他正在做自己本該做的,把決定權交給內在智慧,一切順暢,如此自在,即使看著窗外景色,恐懼什麼的偶爾還是會在他心頭蹦蹦亂跳,他懂得求教內在智慧,請內在智慧協助他安定。

呼~頭腦深深吐了一大口氣,心想:終於回歸正常狀態,正確姿態,他總算覺得能夠游刃有餘享受生命,擔憂越來越少,恐懼越來越少,變得更喜悅、輕鬆。好棒啊~他說,這才是我來這裡的目的,單純的觀察,單純的愛與分享,接受、付出與回饋,怡然自得,明白一切有安排,實在太完美了!

通向自由的舞(五)步,Paul Wood精采有力的人生經驗分享!


1.相信人生而自由

2.破除困住你的牢籠
3.踏出第一步,邁向圓夢之旅
4.為自由而戰
5.保持真我,活得自由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88/article/1654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無需浪費自己的能量

光課教導:「在無法領悟的人之前保持沉默;遇到漫無目標且喋喋不休的人時,封起耳朵。」無需浪費自己的能量。

「寬恕是觀看等待不判斷」

好句:「寬恕是觀看等待不判斷」

寬恕的心從不以等待為苦,無論何時都不強求別人或我們自己改變。即使看到有人驚慌失措,寬恕的心深知這受苦之人的心靈本來就有重新選擇的能力,於是能靜靜「等待」,直到他心甘情願,作出另一個決定。

可見,耐心必隨寬恕的心境而生。《教師指南》更把耐心歸為上主之師的特質:「凡是對結局肯定不疑的人,才可能毫不焦慮地耐心等候。耐心對上主之師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必然的結果,即使他一時仍看不明白,卻不再懷疑。適當的答案會在適當的時機到來。」(M.4.VIII.1:1,2,3,4)

──《奇蹟課程》

出處:http://www.acimtaiwan.info/viewtopic.php?f=67&t=3039

一顆受傷(過)的心,才能自由的愛,自由的給。


【一顆受傷的心,才能自由的愛,自由的給】

若沒受過傷,不懂別人的傷痛
沒有受過傷,就不知要怎樣才能不受傷
唯有跨越受傷的記憶,走出傷痛

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自由
愛的自由,給的自由,不懼怕受傷
因為
你已經歷了那過程
你完成了療癒

-----------------------

整理資料翻出2012.6.23手寫的字跡
配一張正在分裂或癒合的圖像

請問問你自己第一眼看見的是哪個狀態?

若是分裂,請審視現在發生的事件背後,讓你感覺受傷的點到底是什麼,真的是因為他人的言行舉止嗎?或著你自己不能原諒自己處在這種狀態?

事出必有因,但要你願意去看清楚才可能釋放,請問問你自己的內心感受,到底真正讓你感覺受傷的是什麼?

是別人說的話?做的事?還是你自己內在對自己的批評?

人生如鏡,人如鏡,我們確實看不見自己,只看得見別人,這是生理的設計,所以我們內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其實都藉著外在境界反映給你看,重點只是你有沒有看見,看見自己內心上演的戲碼。

過往職場經驗,我看見許多人私下抱怨著公司,抱怨著老闆,積滿許多不爽,但有趣的是這些人依然待在那間公司,離不開,且不論有什麼現實條件牽絆她,以至於抱怨依舊,依舊在職,演不膩的循環。看著這些讓人們的關係能量趨向低落的狀態,我想也許他們對自己是不滿意的,對現狀是不滿意的,但他們沒有察覺自己內在的心情,外境只好繼續放映、反應他們的心聲,透過不斷重播,希望有一天,這些人能看見自己的真實心聲,轉換心念重新開始,無論最終你是否選擇離開,當你轉換眼光,老掉牙的戲碼很快會換齣。

若是癒合,恭喜你!你很勇敢,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創傷,一切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平穩,越來越舒適,全新的開始正在等著你。

「時間是從未來走向過去的」

前兩天把NHK剛放映完的迷你短劇「時間螺旋 (Time Spiral)」看完,喜歡這句話「時間是從未來走向過去的」。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覺得邁向新的開始很美好!

住處大整理即將告一段落,好幾日沒來刷新頁面,所以今天很愛貼文發言,竟然連發了八篇:P

【今日牌卡訊息】「不滿足」與「滿足」


靈機一動抽了這兩副卡,很妙的組合^_^

左邊:指導靈訊息卡之「不滿足」

繆思女神的訊息是:將你的挫折看作是想要更多學習、更多的擴展、更多嘗試與更多創造的渴望。

能夠圓滿我們靈魂的不在於「擁有」,而是「創造的行動」帶給我們滿足。請尊重以下事實,亦即我們身為創造性的個體,其自然天性就是「創造」。

右邊:亞特蘭提斯神諭占卜卡之「滿足」

現在是你感受心滿意足的時候。接受原本的你,認出你的美好和天賦。在心滿意足的感受中呼吸,增強美好的感覺,那將為你吸引更多和諧美好的情境。

好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上《光的課程》的過程特別讓我有這種感受,花很多時間清理、學習、練習,只為打穩地基,好迎接一飛沖天的時刻來臨。

算了算,已不間斷走了近四年(46個月),哈~我正把自己當毛竹培育著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QyNTcyNQ%3D%3D&mid=200578168&idx=1&sn=5d3df426f6e787a3e2453f4236620505&scene=4#rd
 

完形治療對「憤怒」與「恐懼」的看法

憤怒,是因為你有「未竟事宜」卡著,你感到沒有被滿足;

恐懼,是因為你需要更多支持。

「未竟事宜」,簡單說就是未被完整解決的事情,未完成的事件、體驗、感覺。

如何學習「信任」、「不恐懼」、「不擔憂」,從小念頭做起。


如何學習「信任」、「不恐懼」、「不擔憂」,從小念頭做起。
今早接近七點,雨勢盛大吵醒我,想到外頭晾曬的衣物,搖醒自己後,快手快腳把東西移到屋內,結果,太陽出來了......為啥我要擔心呢?打溼了,再洗曬就好了......心識的考題真是越來越細微。
該學做個更傭懶的人,向房東完全不理會的精神看齊,保持固定時間收曬,除非颱風來臨才趕緊收拾,其他時間一律放它自由!

主張慢學、開放式教育的華德福幼兒園教學四大特色

小時候我若有機會這樣接受教育,感覺真幸福!可惜我自己選擇的路不是這樣走的:P(也沒得選擇)

若家有學齡前孩童,還滿推薦讓他們接觸看看這種課程,總之尊重他與你自己內在權威的選擇。

當然這些特色,大人也適用啊,有沒有企業是這種環境的?
如果有,我會第一個舉手應徵。

主張慢學、開放式教育的華德福幼兒園教學四大特色:

1.親近自然

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強調身、心、靈全面發展,主張七歲以前的幼兒是完全的「感官體」:不是用頭腦記憶,而是靠感官學習。所以華德福幼兒園裡的孩子不看書、不寫字,只有純粹的玩。

(我說:真的就像「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樣的三階段,小時候經驗過純粹的感官體,刻印許多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情緒感受,再經過發達理性體的成長洗禮,現在又到了要像孩童般學著回到純真,練習放下頭腦,聆聽身體智慧的階段,期許成為一個高階的愚人玩耍生活著)

2.重視創造力、想像力

創造力的養成需要主動探索,因此,華德福嚴格制止孩子看電視。他們主張幼兒感情豐富、愛玩好動,每天都在發現新的事物。如果接觸電視,主動探索的能力就縮小成被動接受,電視、電腦等新科技的過度刺激將抹煞孩子的潛力。

(我說:也許因為沒有機會處在華德福的環境,小時候自然而然成了電視兒童,長大後才懂得要戒除電視,好讓腦袋留白,不過不容易做到啊,電腦取代了電視^^;)

3.重視既定的學習節奏

華德福重視節奏與次序,每年、每季、每週、每天都交錯著動、靜、呼、吸的課程。每天,孩子就在這一收一放的課程中,過著節奏分明的生活。

(我說:真美的生活韻律!我愛~)

4.強調藝術教育

多元的藝術活動是華德福教育的重要特色。其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透過藝術,讓所學進入孩子的內在,課程包括形線畫、濕水彩畫、蜜蠟塑形、烘焙等,每種活動皆深具意涵。

(我說:每個人都蘊藏無限潛能與獨特天分,但要嘗試了才知道原來我會。)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3874

不可思議的胎內記憶,是小天使們自己挑選媽媽的喔~


很溫馨可愛的事─小天使們排隊找媽媽,不可思議的胎內記憶。

如果家中現在有4、5歲的小朋友,可以問問他們這方面的問題,也許你會聽到讓你驚訝又暖心的話語喔!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84886

溝通

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是正常的,也都正確,因為那就是我們自己現在認為的觀點。

互相交流之所以有趣就在於它能激發我們的思緒,而這正是溝通最美麗之所在。


【新聞讀後感】「活在當下,或是紀錄這一刻?」

【新聞讀後感】「活在當下,或是紀錄這一刻?」

友人分享下方這則新聞,另一位朋友回應提到各種訊息工具,BBcall、E-mail、網路聊天室、即時通、MSN、FB、Line…等等,認為這是很自然發生的過程,因為類似的狀況,在以上這些產品出現時都可能有出現過,只是形式不同。

我的看法是:工具本來就是會演進,使用者的心態才是檢視各種現象的重點。

一樣自拍,人人心思不同。

所謂「流行」就是有某種想法、看法、做法的人在某一段期間占比很高,但可不代表所有人內在最細微的意圖皆相同。

「自拍」這行為,也許有人就是想讓自己開心、與人分享、炫耀行徑、純粹留念、影像日記、儀式習慣、掩飾無聊、覺得自己很美/帥.........等等等,但到底這麼做的「意圖」是什麼,可能要訪問當事人才清楚,不過也許當事人也不清楚,純粹就是跟隨潮流,沒有任何特殊目的,反正拍攝工具現在如此容易取得。

一件事看表面現象未必真,問為什麼而做,才可能知道較接近事實的真相,但也是被訪問者所認為的真相,不必然是核心真相。

所謂旁觀者清,沒人詢問當事人的話,當事人可能也沒發現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做。

人們是很需要互相溝通交流的,因為我們的眼睛設計很輕易就看見外境、外界,唯獨難以看見自己心中真意。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網路發達後,各種溝通工具氾濫發展,可見人們多需要有表達自己心聲的管道,管你有沒有聽聞注意(當然骨子裡人們還是會在意有沒有人注意,這是普通人性),我就是想讓你知道我在做什麼、想什麼。

站的角度不同,看的面向不同,但問心意必然較為準確。

現在無庸置疑是彰顯人們個體化/獨特性的時代。我們都一樣,我們也都不一樣。


新聞內容: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381&f_SUB_ID=3731&f_ART_ID=541905


祈禱或紀錄? 瀕死前的手機自拍【聯合報╱By ALEX WILLIAMS╱莊蕙嘉譯】
To Live Life, or Record It? A Question for iPhone Age
JetBlue Flight 1416 was just minutes into its trip from Long Beach, California, to Austin, Texas, on Sept ember 18 when Scott Welch, a passenger in Seat 5A, heard a suspicious pop. Moments later, smoke began to fill the cabin, clogging the air to the point that he could see only a few rows in front of him, he said. The starboard engine of the Airbus A320, he soon learned, had blown.
As other passengers began to cry, and pray, he strapped on his oxygen mask and pondered his fate. “I understood that I might be going to meet God,” Mr. Welch, 34, recalled. He thought, “If this is my time, this is my time.”
Faced with his own mortality, he could have closed his eyes in quiet reflection. Instead, Mr. Welch, a sports photographer, responded in a distinctly 2014 manner: He reached for his Samsung Galaxy Note 3 smartphone, thrust it into the murky air and pressed the record button. He even found the presence of mind to record a smiling selfie.
Never mind that the plane landed safely , making the mechanical failure a relative nonevent. The pulse-quickening, you-are-there footage captured by Mr. Welch and other passengers helped propel the story to national news. Mr. Welch’s two brief videos, meanwhile, went viral; one attracted more than one million views.
9月18日,捷藍航空1416號班機從加州長堤前往德州奧斯汀,剛起飛數分鐘。坐在5A座位的威爾許聽到一個可疑聲響。他說,不久後煙霧瀰漫機艙,空氣差到只能看得到前面幾排座位。他很快就發現這架空中巴士A320飛機右舷的引擎爆炸了。
其他乘客開始哭泣祈禱,威爾許戴上氧氣面罩思索命運。34歲的他回想:「我想可能要去見上帝了。如果命該如此,就認命唄。」
面臨死亡,他大可閉目靜靜回顧人生。身為運動攝影師的威爾許卻做出2014年式的反應:拿出三星Galaxy Note 3智慧手機,高舉至煙霧瀰漫的空氣中,按下錄影鍵。他甚至有心情自拍笑容。
總之飛機安全著陸,機械故障未釀意外。威爾許與其他乘客拍的令人脈搏加速、彷彿身歷其境的影片上了全國新聞。威爾許拍的兩支短片皆在網路瘋傳,其中一支觀看人次破百萬。
It is no longer enough to record seemingly every moment of life with your smartphone, it seems. Near death is fair game, too.
Thanks to the Personal Video Industrial Complex — tens of millions of video-enabled smartphones, feeding countless hours daily to video-sharing behemoths like YouTube — rock concerts, presidential inaugurations, school plays and even midair near disasters can all be considered “content” now, inspiring us all to record the event for posterity.
But even as publ ic gatherings, from the world-historical to the intimate, evolve into a sea of glowing blue screens, a backlash has started to take root. An assortment of critics — mindfulness gurus, twee indie rockers, even, seemingly, Pope Francis — have started to implore these armchair videographers to drop their phones and start living again.
To live the moment or record the moment? It’s become a defining issue of the iPhone age.
用智慧手機記錄生活的每一刻似乎不夠,瀕死也是不錯的題材。
拜「個人影片產業集合體」之賜,數以千萬計用智慧手機拍的影片,每天餵養YouTube這類影音分享巨獸,搖滾演唱會、總統就職、學校舞台劇,甚至險些發生的空難,現在都可視為「內容」,讓我們樂得拍下供後代觀賞。
但就在公開場合活動,從歷史性全球事件到私人活動,都走進一片藍色螢幕海之際,反彈卻也出現了。各領域的批評家:心靈導師、獨立搖滾音樂人、甚至好像包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都開始苦勸這些脫離現實的攝影家們,放下手機,重新開始過生活。
要活在當下或是記錄這一刻?這已成為iPhone時代的關鍵性問題。
“Is it more important that we actually live these experiences than obsessively record and upload them to the cloud?” asked William Powers, a scientist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dia Lab and author of “Hamlet’s BlackBerry: Building a Good Life in the Digital Age.” “Absolutely. Will most people therefore learn to be more in-themoment and swear off excessive pictures and videos? I doubt it.”
For news obsessives, such talk might conjure images of the viral Vatican shots after Pope Francis’s election in 2013. The images, posted to social media by NBC News, purported to show a contrast between the relatively phone-free crowd in St. Peter’s Square that greeted Pope Benedict XVI’s election in 2005 and the thousand-points-of-smartphonelight that greeted Pope Francis .
True, the story turned out to be a bit more complicated. As The Washington Post later reported, the “before” shot was actually from the funeral procession of Pope John Paul II, a setting where smartphone use would seem inappropriate. Even so, the “after” shot proved indelible, perhaps even to the pontiff himself.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科學家、《哈姆雷特也愛瘋:數位書房的哲學家》一書作者鮑爾斯問道:「我們親身體會一個經驗,是否比著魔似地將它錄影並上傳到雲端重要?當然。至於多數人是否因此學會享受當下,戒掉狂拍照片和影片?我懷疑。」
對於新聞迷,這番談話令人想起2013年梵蒂岡選出新教宗方濟各時,傳遍全球的照片。由國家廣播公司上傳至社群網站的照片,顯示2005年本篤十六世當選教宗時,擠滿聖伯多祿廣場的群眾手上看不到什麼手機;歡迎教宗方濟各時,廣場上有數千個手機光點。
實情更複雜些。華盛頓郵報之後報導,號稱2005年教宗選舉的照片,其實攝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喪禮,那種場合使用手機本就不宜。儘管如此,2013年的照片卻是如假包換,對教宗本人而言或許亦然。
As with any discussion involving social media, it’s easy to write off the phenomenon as a pandemic of narcissism. We live in a culture, after all, that can support a Tumblr called Selfies at Funerals, filled with precisely that.
Academics have made that connection. A 2013 study by Jean W. Twenge, a psychology professor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and two colleagues, looked at more than 760,000 American books published between 1960 and 2008. It found that first-person plural pronouns (“we,” “us”) declined by 10 percent, while first-person singular pronouns (“I,” “me”) increased 42 percent. To Professor Twenge, an author of a 2009 book called “The Narcissism Epidemic,” this is part of the same societal shift. “That’s what video is: It’s my experience,” Professor Twenge said.
She might get little debate from Mr. Welch, the JetBlue chronicler .
“I sound hypocritical because of what I did,” Mr. Welch said, but he said he finds the widespread obsession to upload to the web every random moment in life “a little extreme.” Still, he realizes that there are reasons beyond vanity to reach for your phone .
“I was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my family might not see me again,” he said. “After I started filming, that’s why I turned it on myself.” He added: “I wanted my family to see me smile.”
在所有關於社群媒體的討論中,常輕易把這種現象解釋為自戀流行病。畢竟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文化中,在Tumblr加上「喪禮自拍」的主題亦無不可。
學界建立了這樣的連結。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特蘭吉和兩位同事2013年所作研究,檢視超過76萬冊1960至2008年間出版的美國書籍,發現使用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我們)者減少10%,而使用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我)者增加了42%。身為2009年書籍《自戀流行病》作者,特蘭吉認為這是社會變遷的一部分。她說:「影片的意義就是:這是我的經驗。」
她和捷藍航空事件記錄者威爾許的看法若合符節。威爾許說:「我做過的事或許讓我聽起來有些假道學。」不過他覺得著魔似地上傳各種生活片段到網路「有點極端」。然而他認為拿起手機錄影除了虛榮之外還有其他原因。
他說:「當時我想,家人可能再見不到我了,所以開始錄影後我才會把鏡頭朝向自己。我要家人看到我微笑的樣子。」

「改變」的八步驟(這是循環式)

最近是我自己的身心靈大整理期,所以貼文狀態非常斷續。
今天邊整理住處邊聽智慧語,聽到「改變」的八步驟(這是循環式),筆記之:

1.覺知
2.渴望
3.信心
4.願意改變
5.設定目標
6.實現目標
7.完成
8.休息

請感覺感覺自己現在處在哪個階段吧!



圖畫:Fernanda Gonzalez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好文】《覺醒的對話》關於治癒

泳霈說:下面這段好呼應人類圖、光課教導精神:身體是載體(車子),頭腦是乘客,愛與方向(內在智慧)是司機!三者角色若混亂,生活勢必難清明。

「你的身體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它的溝通中,最可見的一個例子,就是反映你在頭腦中做出的決定。你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的身體就是被放在『司機』的位置上,被放在控制你的位置上。」



----------------------
問:當我們體驗到任何一種疾病,治癒我們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答:你的身體,作為你頭腦的鏡子,總是忠實地反射你信念中的衝突與恐懼。去治癒你身體這種說法,其實是在誤導你的注意力,它會給你灌輸這樣一個信念:你的身體會是某種偶然事件的犧牲品。

這個信念背後的寓意,極大地影響了你對所有事件和環境的基本認識,而且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你目前的瞭解。特別是,它錯誤地向你暗示,你必須時時提防你的體驗,不得不對你的體驗被動產生反應,從而無法認出你自己才是這些體驗的作者。

你不可能治癒你身體疾病的起因,直到你認識到疾病的源頭~你的頭腦。同樣的道理,對於一個已治癒的頭腦,是不可能體驗到疾病的。

帶著這份理解,治癒你頭腦的第一步,就是要避免因為你所感受到的,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痛苦,而責備自己。

治癒的過程就是放下所有從過去體驗中累積下來的批評和愧疚。所有疾病的起因都是恐懼。

批評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你相信自己是那麼的脆弱,需要被保護。放下所有的批評,就是在確認恐懼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此時你已將自己的真我定位為安全的源頭。

會有這麼些時候,你發現自己被身體的疾病所吞噬,而且覺得無法去觸及產生這些疾病背後的恐懼。沉迷在病痛中,或者覺得自己不得不去忍受痛苦,直到痛苦背後的恐懼被揭露出來,或者直到你瞭解到痛苦帶給你的意義,這些想法都是沒有必要,而且是很大的誤導。依你的看法,痛苦就變成為了獲得安寧和了悟必須付出的代價,犧牲也就成了美德。

上帝從未要求我們去承受任何形式的痛苦。以那一刻你覺得最合適的方式去減輕你的病痛。那一刻,當你釋放了對病痛的緊握,你就是在尊重你自己,明白這是在治療你內在恐懼的外在症狀~疾病。

當你能以這種方式去理解病痛,能面對你的病痛而沒有絲毫的自責,用你自愛的藝術釋放它,你也就放下了痛苦帶給你的所有價值。那時,你將不再要求痛苦的存在,因為它一無是處。當你的信念脫離你所希望的軌道時,你也將更願意接受一個更有愛心的提醒。

你會發現,你的恐懼似乎擁有能控制你的力量,而且因為對病痛的擔心而使這個力量隱藏很深,難以觸及。現在它卻是一觸即倒。你可以自在的看著它,看著那如影隨行的痛苦隨風散去,會心一笑,因為你明白了它虛無不實的本質;一個念頭以病痛的方式顯現,一個誤見成真,只因為你以為上帝的聖子只是血肉之軀,讓恐懼有能力去懲罰他。

我這樣告訴你:不是你吃的藥,也不是應用在你身上的治療,讓你的身體恢復健康。藥和治療本身,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沒有效果。任何藥物或者治療擁有能夠讓你恢復的能力,都是來自於你關愛自己的行為。在寬恕與愛的面前,恐懼不再被認同。一個如此被治癒的頭腦,會以健康的形式來表達完美無暇的本性。

現在,我要區分一下,身體病症的治癒和你頭腦中各種信念的治癒之間的差別,你的信念就是所有物質體驗的根源。當身體的疾病看似被治癒,但是沒有去清除導致病痛的源頭~恐懼,那麼這不是真實的治癒。只要這份恐懼還沒有被發現,同樣的症狀或者類似的症狀還會出現。

當治癒的真意被誤解,你從某種治癒中獲得的意義就與你真實的本性不一致,那麼這份治癒也就不能幫助你記得本性。然而單純只是身體病症的暫時消除還是可以達到的,因為身體本就是在反映你頭腦中的念頭。當頭腦有這麼一個清晰、無懼、沒有矛盾、直接有意識的想消除一種疾病的念頭存在,那麼身體也會反映這個治癒的念頭。我說這個念頭不能自相矛盾,是因為如果頭腦同時還保留這樣的信念:認為病痛是恰當的,或者因為某種理由認為病痛有存在的價值,那麼治癒將是不可能的。

問:在治癒過程中去觀想或者有引導地想像有什麼價值嗎?

答:任何一種藥物、治療或者觀想的過程,如果伴隨著清晰,沒有相互衝突的治癒念頭,這個念頭會在你的信念中賦予這些藥物、治療,觀想更大的力量,從而增強你得到治癒的能力。

我想再次提醒你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你的意願是通過愛自己,去認識和榮耀你本性的完美,那你所提及的這些方法也可以很好地達成你的願望。這些方法是否有用,完全取決於你賦予它們的意義。

所以你看,不管你是減輕病症或者治癒,引導的力量始終存在於你的念頭中,而這些念頭總是反映了你對自己的感覺。

問:最近,我接受了一種振動力或者說是放射的治療,它先與疾病相對應的頻率共振,然後再去改變彼此的振動頻率,我由此恢復了健康。我正在考慮去學習這個過程,想知道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答:其實只有一種藥有用,那就是蘊藏在你真我中治癒的力量。實際上都是你自己做出是去體驗健康還是病痛的決定,然後再讓你的身體把你的決定演示給你看。當你的思維在邁向這個瞭解的轉變中,你會發明很多種不同的支撐你的「枴杖」,這也沒有什麼錯。不過要清楚地明白,你是在用這些「枴杖」去說服你的頭腦,你會恢復健康。如果成功地說服了自己,這些方法看起來就會有用。如果你說服不了,那麼病痛的物質表現就不會有什麼改變。

你的身體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它的溝通中,最可見的一個例子,就是反映你在頭腦中做出的決定。你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的身體就是被放在「司機」的位置上,被放在控制你的位置上。身體,這個物質的形象,並不擁有神聖無限的品質,因為它不是上帝的造化。你的本質才是上帝的造化,是完整、純真的上帝思維的展現,這是絕對無法被摧毀的!



覺醒的對話Dialogue on Awakening

作者:Tom Carpenter

譯者:Joshua

在線閱讀:http://hi.baidu.com/zen_of_jesus

從這裡看見這篇文章:http://san23.pixnet.net/blog/post/21342493

圖片出處:http://www.pambooth.com/

新鮮現打飲品店:北極熊抱 Viking Bear

好喝的飲料店是「北極熊抱 Viking Bear」,地址是台北市同安街33號,這間新開不久,飲品是現煮現打的,除了讓我愛上它的菊花茶,喝得到用果汁機打碎的菊花喔。產品還有薏仁汁、檸檬汁、調酒、冰品等。

借用商家FB照片:這是百香果汁

這是現在的菜單,11月會換,因為天氣涼了,目前只有冷飲。

店家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ikingbear2014

真的好喝飲品:何媽媽手作蒟蒻凍飲

偶然相遇的好喝飲品店,讓不愛買外賣飲料的我忍不住驅車前往再三光顧。
推薦超好喝檸檬蒟蒻凍飲+檸檬汁,因為這杯才愛上這間店~



店家臉書:
https://zh-tw.facebook.com/herskonnyaku

好喝好吃茶飲:獵果舖

挑嘴的我認為好喝的茶飲料店,在公館,台大正門對面,早餐也好吃,菜單是我上上個月初相遇拿取的,同樣推薦之。所謂一分錢一分貨,物有其價值,重點是喝了的感覺是開心的!



店家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獵果舖清飲輕食水果入味的專家/1491694671048449?sk=timeline&ref=page_internal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習修的道路就像走迴旋梯

每個人都在修行,以自己的步伐、節奏、方式、曲調進行著。

習修的道路就像走迴旋梯,除了往上別無更好的他途。

因為迴旋,雖然確實往上一層了,熟悉的課題、情境、狀況還是可能會再次出現,只為了確認你是否真的懂得以不同的思維看待,用新穎的方式處理,不陷在舊模式、老習慣之中。

唯有透過這樣一次又一次讓你身歷其境、重複演練、膠著糾結、看清跳脫、決心改變,最終才能成就,即使再遇相似的議題坑洞,我們皆可輕鬆跨越不再深陷,完全不沾一點塵埃,清清爽爽離去。

圖/Erik Johansson

「人類圖」不是標籤機

「人類圖」絕對不是用來把人貼標籤的工具,但人類是最愛貼標籤的動物,不貼無法溝通,不貼無法交流,不貼難以言說,不貼難以傳達

「人類圖」是一台協助人類去除自己被自己或被外界所影響,不知不覺制約已久各種有形無形標籤的拆除利器。

對我而言,它是非常科學、理性、邏輯、清楚明確、智性層面的療癒工具,尤其適用於解脫受困、迷惑的頭腦心智。

若有意願想去除貼滿自身眾多似有若無的標籤,第一步必須要去看見

看見自己到底貼了或被貼什麼標籤在身上、在腦中、在心裡。

看清楚了,才有力量與方向面對,處理、顛覆、翻轉、重新解構與詮釋這些既存標籤、虛假標籤。

接著,在生活過程中實驗與實踐一段時日(參考值是全身細胞汰換一輪要七年),觀察既存標籤、虛假標籤在生命中活躍的動態。

從中篩選檢視自己要的、不要的、喜歡的、不喜歡的,甚或有時喜歡,有時不喜歡,有時好用,有時不好用的這些各式各樣標籤。

並讓這些標籤有機會以不同以往的可能性開展表現,漸漸的,我們會越來越像我們自己靈魂初始設計的樣貌,趨近身心完整如一。

然後,當我們活出自己靈魂賦予自己肉身最真實本來的姿態,甚至有一天,我們將得以超越標籤,跳脫因果(二元),創造(活出)無限可能。

充滿無限想像力,欺騙大腦的藝術

瑞典青年影像藝術家 Erik Johansson 充滿無限想像力,欺騙大腦的藝術之我喜歡這張「Go your own road/走自己的路」

http://erikjohanssonphoto.com/work/go-road/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怎麼看你的「人類圖」

當大家獲得自己的「人類圖」後,有看沒有懂是正常的。這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以非常簡潔的方式呈現,但沒有解說是看不懂的,但解說了就一定懂嗎?也未必。不過有說還是有幫助。然而我也要說,這張圖,我剛認識的時候,就覺得好多資訊要消化,現在,知道越多越覺得這些密碼也蘊藏太多資訊了吧,真的是學無止盡,讓我樂此不疲。

言歸正傳,若只是簡單講,能講的有限,畢竟每個人這麼獨特,所以若想真正深入認識自己,推薦各位尋求專門人士解讀或上課,但既然我貼這篇文,就是想簡單說說怎麼看自己這張人類圖的元素,純粹我個人的感想理解,請各位看倌自由選擇是否閱讀。






1.類型:就分四類,顯示者、投射者、生產者(再分純生產者、顯示生產者)、反映者。你會加入這個社團,想來不是跟我一樣是顯示者,就是對顯示者這個類型有興趣。

2.人生角色:有12種,是我在這個世界扮演的角色。好像一齣戲,我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但這角色,我自己看我自己跟別人看我是不一樣的。

這個世界是二元性的,角色也分表裡很正常。我認為所謂表裡一致或不一致,差異只在自己有沒有認知到自己有這兩面以及自己是否接受這兩面同時存在。

3.定義:我自己用很簡單白話的講法是,很像你內在住了幾個人,一分人好像住一個人,二分人很像住兩個人,一個人做事很明快,自己說了算,兩個人則要彼此商量一下,要花點時間。(這不是絕對正確的定義,只是我自己現在的理解)

4.內在權威:幫助我做決定的指引者,來自內在(不是頭腦),協助我識別生活中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適合的,指引我選擇對我而言最好的路。

5.策略:這個跟著類型走,顯示者都是「告知」,我部落格有寫一篇簡單的感想文,有興趣者可以點進去看。http://liyungpei.blogspot.tw/2014/10/blog-post.html

6.非自己主題:所謂「非自己」就是你不是你。當你沒有依著自己的內在權威與策略過生活時,你會很容易體驗這種不順、撞牆的感覺,而這是一個指標,幫助你審視自己到底有沒有遵循自己內在的聲音誠實過日子。

當然沒有經歷過憤怒的日子,你不會知道你要的是和平,沒有經驗過憤怒的日子,你不會知道你不喜歡生氣。←我個人感想

7.輪迴交叉:這個簡單講是你的靈魂此生希望達成的人生目標,但不是絕對一定要完成的,我們仍然有選擇權要不要實現,這是個挑戰。

我知道大家都會好想知道自己的到底是什麼,但我說真的,知道是一回事,實踐是另一回事。由於這是一個人類圖課程中需要專研的學科,我這個初學者還沒學到,對這個無法多說什麼。

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生活中落實你的「內在權威」與「策略」,依循它們過日子,你有沒有對自己誠實,有沒有對人生負責,有沒有耐心活出真正的自己,如果有,並且持續,總有一天水到渠成,你會發現你活出了你自己設定的輪迴交叉,你實現了天命。

8.數字:來源於易經64卦的智慧,人類圖自成一套體系,有其獨到的詮釋。圖上的數字有被圈選,表示有被啟動,是你的特質。請對應左右兩排的數字看,兩排數字有出現,圖上就會有。

老實說,光是理解明白9個能量中心跟自己的通道,還有活用自己的內在權威與人生策略,我個人就覺得需要花很多時間消化吸收與實驗。

但我理解擁有16-48才華通道的朋友很想專研的心情,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請懷抱弟子的心態一步一步慢慢來,細細咀嚼後才會更清楚明白。我也理解顯示者都很沒耐心,而這就是本類型要學習的課題之一。

9.通道:相對的兩個數字都有開啟,兩點連成一線,就會形成通道,通道是天賦才華,共有36條,每一條的說明請參見《活出你的天賦才華》。

10.紅色、黑色:黑色是對應右邊的數字,紅色是對應左邊的數字。黑色是意識自我,紅色是潛意識自我(設計自我),前者是你自己認知到的自己,後者是你行為表現出的自己,若沒有覺察就不會發現,但是別人看你看得比你自己清楚的部分。可以說黑色紅色各呈現了一半的自己,都是我。當我們沒有覺知到紅色的自己,我們會以為黑色就是全部的我,但那是誤解,真正的我是紅黑加在一起,紅黑組成完整的我。

我還是要強調,知道不代表你真的知道,落實才是真正知道,不然讀再多書,聽再多解讀也無用,不以為然的人們還是會依照習性過日子,把人類圖當成一個有趣的話題聽聽就忘了,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人類圖,這只是一個認識自己的捷徑,也不是每個人知道自己的人類圖後就馬上能活出自己或得到救贖,一切都需要時間,畢竟「制約」不是一天一夜馬上能解除的。

11.能量中心:共有9個,圖上沒有塗顏色的區塊稱為空白中心。9個能量中心中間的上到下分別是頭腦、邏輯、喉嚨、愛與方向、薦骨、根部,右上小三角形是意志力,右邊大的是情緒,左邊是直覺。

至於中心所填顏色紅黃綠褐,我只知道是識別區分用。重點是了解自己的空白能量中心與有被啟動(有被定義)的能量中心對自己的影響與制約。

若形容人類圖是一台機器的設計藍圖,能量中心就是插了電24小時每分每秒不停運轉的零件組,空白中心則是沒插電沒在運轉的部分。

以能量場概念,空白的能量中心容易受到飽滿能量中心的影響,就像容器的意象,空的容器本來就能裝填物品,能量也是,飽滿的能量容器能分給別人能量,分了之後自己還是滿的,空的容器則是接受,不斷接受。

我常形容空白的能量中心像空杯子,正常狀態是空的,不正常狀態則被影響倒滿水而不自知,並以為是自己的。然而正常就是要保持空,保持流動,保持更新,這樣才能不斷接受新的能量,不被卡住、困住、溺斃。


說太多了(不過還是很多沒說到……啊,我自己認為人類圖是值得細細品味重複咀嚼越深入發現越多的學問,我愛這種探索),以上純粹個人瑣碎學習心得,大家互相切磋。

關於顯示者的人生策略─「告知」

有朋友問什麼是「告知」

對於這個顯示者獨特的人生策略,我的想法如下:

「告知」簡單講就是告訴別人,讓別人知道,在做任何事之前,先告知相關人等這件事,再行動,或著,開始做的時候,趕緊告訴相關人等自己在做什麼,事情自然進展順利,不然容易掉入憤怒循環圈。

顯示者,通常非常不愛告知,為什麼要告知呢?對不對,總是覺得講了又會阻止我,或著講了沒人懂,不然就是說了等於白說,沒有人在乎......等等等,所以事情默默做,或先斬後奏,再不然做了沒人知道,或是沒人理解為什麼我們這麼做那麼做,以至於常常做完後,或過程中就遭遇到讓自己不爽的反應、情緒對待,就更引起自己的憤怒,對自己或對別人。

或許因為我們顯示者太沒耐心等待,覺得講了再做,浪費時間。

但,顯示者就是因為太沒耐心,太不想理會別人,才更要主動先講,尤其要講給自己所做這件事有關聯的人,這就是溝通,這就是顯示者的功課,不然怎麼發起呢?每個類型有自己的溝通方式,顯示者就是去告知,就這樣。

你不說出來,誰知道呢?生產者怎麼回應你?投射者怎麼知道?反映者更無從理解你,不是嗎?

所以,請各位顯示者朋友們,練習說出來,練習事先告知,說出你的真心話,說出你的真相,說出你的想法,說出你的意圖,這不但是說給別人聽,也是說給你自己聽啊,我們就是要站在浪頭上做自己,這樣你,我們,才可能有機會帶領大家成就任何事情,我們要發起,不是嗎?你,我們也才可能成為我們自己,完整的自己啊!請大家多多練習,多多實驗,這是一輩子的必修。


有朋友說:很害怕說出來或是做自己會受到傷害....

我說:這就是顯示者必經的修練,就是因為怕被拒絕,怕被抗拒,怕被否定,怕被攔阻,怕被質疑,怕不被認同,怕反對,太多了,每個人都有不想面對的地雷,但越是害怕,越是怕受傷,我們就只能留在原地,然後累積越多憤怒,永無止盡,直到我們鼓起勇氣跨越自己的心魔,跨越自己的制約,跨越自己以為就只能這樣的界線,我們才可能自由。

「做自己」本來就是每個人的靈魂都渴望在此生完成的,越怕表示做得到的可能性越大,凡事一體兩面,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存在,當你開始害怕,表示你越來越靠近臨界點,還差一步就跨越了也說不定,重點是你有沒有給自己機會去跨越。

有時候時機未到,你根本不害怕,也不覺得怕受什麼傷,因為無感無知無覺察,一切無明時,連恐懼都不懂懼。

所有人都怕受傷,所有人都怕無法做自己,然而顯示者越是不說,越是逼迫自己違背自己做自己的渴望,我們要面對的可能就是繼續磨難,繼續不爽,繼續惹毛別人,繼續讓自己與周邊世界充滿火藥味兒,火光四射的世界。

若你願意,並且享受這種另類的開心,那就繼續害怕,繼續不敢做自己吧!請尊重你自己的選擇。

絕對沒有不可以,只有我自己會對自己說不可以,顯示者要突破的就是自己而已(每個類型其實都一樣,是人就有自己的恐懼)。

彼此勉勵吧,做自己,尊重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從來都是最受到祝福的選項,這也是除了持續練習,無法跳過省略的精煉過程。

一切會如你所願,請好好祈願。祝福我們越來越像自己本來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