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主觀與客觀」、「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超越」

今天早起分享的這篇文章很多佛家名詞,很哲學,但講「主觀與客觀」、「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超越」等觀點精闢。原文頗長,以下簡單摘錄我有感覺的文字段落:

沒有「絕對的客觀」,只有所謂「相對的客觀」!所謂「相對的客觀」,事實上是「主觀」的一個函數,是由主觀而來的,所以這個世界是主觀的。「客觀」是依附主觀而生。

美國人的解法,都是很自主的;因為他們完全依據哪個對他們是重要的,就認為那是重要的,別的事情則不重要,所以就不用考慮了。所以他們是很主觀的。

「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管是修外覺、內覺或直覺,都會用到這句話。如果我們有分別,那就是在分別;我們有取捨,那就是在取捨;我們有愛惡,那就是在愛惡。

問:修行的時候,要「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買菜、購物或者工作都要分別、愛惡、取捨,這時候要怎樣去實踐呢?實際生活和修行不是會產生衝突了嗎?

答:「不分別」並不是說我們就是傻瓜,黑的和白的都分不出來,把大便看成香蕉。

「不分別」其實就是一種「超越」,當我們在分別時,就像在樹林裡迷了路;而不分別是什麼狀況?就像一隻鳥飛到高空來看這片樹林,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就是「超越」;也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就如同在森林裡鑽來鑽去,鑽不出來的時候,如果爬得高高的,或飛得高高的,往下一看,一切就都清楚了,這就是「超越」,也就是所謂的「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

這裡所謂的「不」,就是不被分別所困,不被愛惡所困,不被取捨所困!並不是買菜的時候,分不清楚腐臭的魚和新鮮的魚才叫「無分別」,那是笨蛋,是錯誤的。我們不會被分別所困,才叫「不分別」;不會被愛惡所困,才叫「不愛惡」;不會被取捨所困,才叫「不取捨」。

大家一定都有過「超越」的經驗,森林還在,並不是沒有了,所以「分別」還是在的,只要你更清楚了,就不會被「分別」所困。下棋也是一樣,下棋的人一定是迷的,旁觀者都是比較聰明的,因為「旁觀者清」;也就是跳出來,就會看清楚,這就是「超越」。

「超越」就是解脫、跳出來。像我們的心如果都被綁在森林裡面跳不出來、飛不出去,那就看不清楚了。我們的心靈要掙脫什麼呢?就是要掙脫「有所住心」的那個「住」;也就是要把心中那些預設立場和金科玉律都打掉,把那些綁住我們的束縛解脫掉,這樣才跳得出來。如果被那些預設立場和金科玉律綁住,就沒辦法了,當然就只能在這些束縛底下看事情了!

主觀與客觀/梁乃崇教授
http://www.obf.org.tw/article/raa/RAA009_01.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