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簡單易懂的巴夏訊息條漫:心想事成的原理、同步性事件

網友將巴夏分享濃縮畫成條漫,簡單易懂,真棒。分享之:

作者:Era Bird
噗浪:https://www.plurk.com/bejudo

某隻鳥的靈聞筆記之1:心想事成的原理
https://imgur.com/a/dyzhK

某隻鳥的靈聞筆記之2:同步性事件與人生的目的
https://imgur.com/98TT8TN
https://imgur.com/u2yJRmy

(部落格貼圖好像因長短不一沒法同尺寸呈現,建議直接點出處連結)
GM=Game Master(遊戲管理員),有權修改遊戲發展。
(待續)

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改變現狀的第一步,永遠是從「覺察」開始

※ 近幾個月生活變動,所以很久沒更新部落格,在臉書粉頁上倒是活躍,因為手機應用較方便^^
----------------

改變現狀的第一步,永遠是從「覺察」開始:
覺察自己是否正在使用生氣的面具,
覺察這個面具底下的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
甚至覺察自己不敢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是在害怕什麼、擔心什麼?
光是這樣的覺察,就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辨識自己的狀態。

------------------

你是真的生氣,還是為了掩飾擔心、嫉妒和自卑

生氣是一張面具,戴上它,你可以擁有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去面對自己的脆弱與痛苦。

哀傷治療大師庫伯勒.羅絲(Kübler-Ross,1926-2004)曾在《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Life Lessons)一書中提到,生氣往往只是一種表層的情緒,在這個情緒底下,其實還有許多沒有被辨識出來的情緒。這些沒有被清楚辨識的情緒,就這麼在我們的內心醞釀、攪和、衝撞,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影響我們的理性判斷。

生活中讓我們一開始感到生氣,接著卻又使我們為自己的憤怒感到困惑的例子,多到無法細數,其中像是:

・與親戚或朋友相約碰面,對方卻遲到時

我們會生氣:「拜託,居然遲到!會不會太沒品了?」但仔細想想,會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只是生氣這麼簡單,這裡頭其實還包括像是擔心對方是不是在路上遇到了意外,或害怕對方是因為不重視我們自己才故意遲到等情緒。

・與老師討論孩子的事情,或到公家機關申辦事務,卻不如預期順利時

我們會格外生氣,可能是因為在我們心裡,已預設了這些人是公家機關的員工,缺乏為民服務的熱忱、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還會指責我們。於是,為了避免被拒絕、潑冷水,便採取先發制人的態度,例如預先想好許多證明自己沒錯的理由,或是更凶悍的表達方式。

・重要他人沒能確切理解我們所說的話時

我們會莫名地惱怒。這很特別,當別人聽不清楚我們說的話時,通常只需再說一次,讓對方理解我們的想法就好了,這實在不是什麼值得生氣的事情。但是,對於重要他人無法聽清楚我們講的話,常常會讓我們很快地連結到對方「不專心聽我說話」、「不理解我」,乃至於推導至可怕的結論:你不愛我。

遇到類似上述的情境,經過一番冷靜後,問問自己:我到底在氣什麼?剛剛真的有需要如此生氣嗎?我當下選擇生氣的目的是什麼?生氣真的可以達到我要的目的、滿足我的需求嗎?如果不行,為什麼我們會像自動化般跑出生氣的情緒?如果生氣可以滿足我們的某些需求,是不是也讓我們同時失去了什麼?

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剛剛也沒有必要發這麼大的脾氣。最糟糕的是,生了這場氣,原本想說的話不但沒有說清楚,還破壞了關係或氣氛,得鼓起勇氣去為自己剛剛的行為解釋或道歉。

生氣往往只是一種表層的情緒。在生氣的外衣底下,包裹的其實是各式各樣更深層的負向情緒,像是難過、失落、害怕、挫折、擔心、焦慮等等。

生氣背後暗藏的情緒


看過上方的例子,不難發現生氣往往只是一種表層的情緒。在生氣的外衣底下,包裹的其實是各式各樣更深層的負向情緒,像是難過、失落、害怕、挫折、擔心、焦慮等等。而這裡所說的「負向」情緒,不代表它就是不好或有錯的。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是因為上述這些情緒經常讓人感覺不舒服,因此在情緒的歸類方面,我們會習慣把它們歸納成「負向」的情緒。

這樣的歸納方式,其實也讓我們覺得這些情緒是不好的,應該要遠離或盡可能避免。例如:

「拜託!我一個大男人在大家面前掉眼淚,不好吧?」

「遇到這麼一點挫折就難過,你以為我是混假的嗎?」

「如果讓別人知道我害怕被責備,絕對會被朋友看不起。」

重點來了,既然情緒的種類不計其數,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指派生氣登場?我相信,人們做的每件事情大多朝「主觀上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前進;既然如此,我們總是選擇生氣,應該也代表有某種「好處」會伴隨生氣而來。

如同前面〈男人不許哭〉裡提到的,文化對於我們該如何表達情緒,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卻有很深的期待。因此,相較於表達出真正的情緒得提心吊膽會因此被嘲笑、批評、看不起,甚至丟了工作,選擇生氣似乎輕鬆多了,大不了被認為脾氣不好而已。

然而,那樣的生氣只是一種用來掩飾真實自我的面具,無法替代內在最真實的情緒。

覺察——解放被文化禁錮的情緒


我很喜歡動畫《航海王》(One Piece)的主角魯夫,在他身上,我們不但能看到傳統文化所期待的,男性該有的堅毅和勇敢,同時也有真誠的特質:會因為挫折或分離而難過大哭;因為成功而開懷大笑;也會因為同伴被欺負而憤怒。雖然他表達情緒的方式總是很誇張,但至少能健康地表達自己當下的真實情緒,也不會將其他脆弱的情緒偽裝成生氣。

我常覺得,我們的環境對於情緒的規範是嚴格且不友善的,它逼著我們不得不戴上面具,從此壓抑內在的情感。我們因為拒絕真實的情緒而免於被環境懲罰,卻也因為得到環境的認可,而親手遺棄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被壓抑、被禁止表達的情緒,並不會因為我們用生氣去掩飾就煙消雲散。原本該要表達的悲傷、難過、挫折、害怕、擔心,少了眼淚、少了怒吼,可能會讓人以為自己把情緒控制得很好,但這些滿載的能量卻會轉化成其他形式壓迫我們,最終演變成身體與心理的各種症狀。

既然壓抑情緒很可能帶來負向的效果,而環境又不允許我們如實表達大部分的情緒,到底該怎麼辦?

改變現狀的第一步,永遠是從「覺察」開始:覺察自己是否正在使用生氣的面具,覺察這個面具底下的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甚至覺察自己不敢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是在害怕什麼、擔心什麼?光是這樣的覺察,就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辨識自己的狀態。

透過自我覺察,可以避免經常陷入模糊或未知的情緒風暴,也可以更清楚自己是否正在壓抑或否認內在的情緒與感受。一旦能覺察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正在用什麼方式因應情緒,就更有能力決定是否要繼續使用舊有的因應方式,或者,找尋更多元的方法來與情緒相處。

情緒覺察


 1. 人們做的每件事都是朝對自己主觀有利的方向前進。既然總是選擇生氣,就代表有某種「好處」會伴隨著生氣而來。

 2. 因為表達自己真正的情緒得提心吊膽會被嘲笑、批評,甚至丟了工作,所以選擇較輕鬆的方式——生氣。然而,生氣只是用來掩飾真實自我的面具,無法替代內在最真實的情緒。

 3. 一旦能覺察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正在用什麼方式因應情緒,就更有能力決定是否要繼續使用舊有的因應方式,或者,找尋更多元的方法來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作者:胡展誥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出處: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3633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好文: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你與自己關係的投射

原文標題:不存在親子關係


出處連結:http://blog.udn.com/Uni127/103529157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

無條件的愛=全然無條件, 沒有要求、沒有期望, 不必負責…你敢嗎!

"甘心"嗎?

不放心和不甘心,和「恐懼」有相連處嗎?

從本質上講,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有這樣幾個比喻:

家長(原件)→孩子(複印件)

家長(樹根)→孩子(花朵)

家長(本體)→孩子(投射到銀幕的像)

你的恐懼越多,你對孩子要求也會越多...教育的路上, 誰在製造「問題孩子」?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內勸導你自己。而已。

對家庭來講,你是樹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銀幕,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是你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

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

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是你,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

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先反過來,在你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銀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

自己的恐懼越多,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就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

恐懼導致掌控。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頭腦,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很難被掌控。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駕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駕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小孩是一個有問題的小孩,真是這樣嗎?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是一個很難教育的小孩,這是真的嗎?問一問你自己。

當你是一個完全無懼的父母時,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個小孩長大以後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讓他按照天性成長。如果一個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樣子成長,他長大以後的智慧和能力將會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樣,而是你特別有意識地去培養或訓練他,成年以後,或許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錯,但是他的智慧()將發揮不足。

放一匹小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無懼的心啊!他會擔心小馬在道路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會擔心,這樣地放任著小馬,它以後怎樣,它長大會如何,等等。你怎麼敢對你的小孩撒手?

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樣大膽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在一個幼小的孩子面前,我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扮演納粹。

知識教育VS智慧教育

人們往往把知識多當成有智慧,這是個錯覺。在這個錯覺的影響下,人們都期待自己的知識多一些,都拚命地往自己的頭腦裡裝知識,這也導致他們的教育模式是這樣。家長們在自己身上的「希望」過期了以後,他們把曾經對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腦子裝更多的知識。如果一個小孩在四歲時就能識別兩千個字,背誦《三字經》、《千字文》,我們就以為他很聰明。而這有什麼用處?你只不過是在往一台電腦的硬盤上多儲存一些數據而已。

智慧是一種空盈的狀態,而不是一種滿實的狀態。

過多的知識只能使一個頭腦變得狡猾,而狡猾並不是智慧。電腦能夠隨時調度出千萬知識信息,但電腦並不是一個智慧的人腦。對於人來講,智慧不取決於他裡面的有,而取決於他裡面的空。當他裡面空的部分越多,他運用知識的空間和能力就越大,猶如電腦的硬盤和內存裡空白越多,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一樣。

教育你的小孩,給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滿。如果你把他的頭腦填得太滿太實,猶如一個瓶子被塞得太緊太實一樣,它那裡面的空就成為死空,這樣一個小孩的智慧就發揮不出來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裡面的空。
知識教育是一種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種空的教育。記住保留給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請重視智慧教育勝過知識教育。學習不是為了記住知識,而是為了喚醒愛心,引爆智慧。

知識專用,智慧通用。知識不是力量,知識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要求、期望、負責是不是愛?

我們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或那程度有多深。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這是真的嗎?這是一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都是恐懼的替代物。
它們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

要求、期望和負責意味著愛,你確定那是真的嗎?在我們的教育中,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結果「要求」「期望」或「負責」成為了我們與另一個個體的聯結。當我們對他要求、期望或負責時,這能使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為了彌補安全感的,當一個人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未來和恐懼的幻覺基礎上。

教育是恐懼的面目,一個人越恐懼就越需要它,一個人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內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愛。

覺者沒有教育的概念,因為他們不需要教育。

老子從未提倡過教育,因為他處在了道的源頭。萬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給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而實質上,在人的智慧創造之中,也只有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要求、期望和負責是不是愛?嚴格地說,那不是愛,那是完全的恐懼。

無條件的愛= 全然無條件, 沒有要求、沒有期望, 不必負責..你敢嗎? 你會甘心嗎?不放心和不甘心,和「恐懼」有相連處嗎?

把孩子當「人質」

因為家長心存恐懼,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了。

當一個小孩是一個家庭中的「人質」時,你猜,這個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變成了整個社會或家庭的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來。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

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你的「人質」?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痴。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和此無關。

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它沒有要求,它裡面沒有任何恐懼的陰影,它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

它像太陽給予萬物光和熱一樣,給出本性的能量。

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來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試圖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無論如何你都愛他,怎麼樣你都愛他,你的愛甚至和他無關。這才是真正的愛。

這愛像老天對萬有的態度一樣,給予你但對你沒有要求、沒有期待,祂對你無為。

如果把這個標準稱為真愛的標準,那麼來檢點一下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真愛--你期待他學習好,你期待他做個好小孩,你知道你的期待暗地裡帶給他多少壓力?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壓力。

這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嗎?

我們對我們的小孩沒有期待,他怎樣我們都愛他;我們盡己所能,但不要求他。這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

對孩子沒有期待的教育,並不比對孩子有更多所謂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
思考一下,你覺得是這樣嗎?

在對待小孩的問題上,來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愛,那是不是真正的愛?
所有關係的本質, 都是你與自己關係

在當代的幼兒教育中,我們非常強調親子關係,但存在一個所謂的親子關係嗎?

其實,整個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個你與他人的關係。

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你與自己關係的投射。

你與你念頭的關係, 是你與整個世界關係的母體。你所有外在的關係,都是這一關係的投射。

因此,嚴格地說,像不存在其他人際關係一樣,也不存在一個親子關係;因為對一個具體的你來講,不存在一個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個內在的小孩。你對你內在小孩的態度,就是你與你外在小孩的關係。

如果你與你的小孩關係混亂了,如何處理好你與他的關係?處理好你和你信念的關係即可。

請深入你自己的內部,理解你真正的想法,這才是解決人際關係的根本要點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

如果我還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看到世界是圓滿的,只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相。

當我不是安守在覺知上,我問題重重。當我問題重重時,我一定正在我的念頭上生死翻滾。無論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只要我還痛苦、焦慮或擔心,就一定沒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沒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
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

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藉著你有一個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 以此來實現整個存在的圓滿。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內勸導你自己。而已。



【網絡文章,作者不詳】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工作這件事」檔案000

「工作這件事」檔案000

就算接到面試錄取通知,變數仍在,首先你不知道老闆是否只是當時面試可選擇性少又被時勢所逼而選了你,也不知道報到前,喜歡貨比不只三家的老闆仍馬不停蹄面試其他人,只因你不是他認為最好的。

但就算你深得老闆ㄧ面之緣喜愛,如果是此行業知識、技能白紙程度,老闆也會因考量業務繁忙需要立刻上手的人才選別人,更怕培訓你,你待不久請辭。

所以,面試時相談甚歡不代表機會就是你的,接到錄取通知也不代表ㄧ切定案,尤其小型企業,變化無常。

不過,這份工作不選你是好事,表示還有更適合的在後頭等你!請記得:

你是世上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存在,你的價值超越數字文字,你的天賦才能請只為珍惜你的人提供服務就好,你是最棒!最完美的!無庸置疑。

世界變化快時更需緩慢生活

#世界變化快時更需緩慢生活

求快易錯,分心易錯,案例到處有。

生意興隆火鍋店老闆,邊聽電話邊找錢,ㄧ不留神,千元當五百,只找兩百多,我愣了,跟他說我給的是一千,還補充剛從ATM提的款只有千元鈔,他也呆住,說他以為是五百,又因結帳動作太快無意識反應,他也不能確定到底剛收的款是五百還一千,我只好再次強調我給的是一千元,幸好店主屬寬心之人,馬上再找我五百,果斷結束事件。

之後我還是會去消費,但謹記結帳時,雙方不要急,慢慢來,這個世界不需要我們做快三秒,卻製造出不愉快的三分鐘、三十分鐘或更長時間。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所有的經歷都是養分

所有的經歷都是養分,只是當下也許讓我們感覺枯萎,事實上都在為我們自己的未來鋪路。

畢竟沒經驗過乾旱,你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只是水。



(左圖忘記澆水滋養了無生氣,右圖記得澆水灌溉生氣勃勃)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我對「人類圖」這門學問的簡短看法

今天有感:我認為「人類圖」是新時代認識自己、瞭解他人的捷徑學問,我個人很喜愛研究也輕易理解,是我上手的工具。

至於上課,是ㄧ種較有步驟瞭解學問的方式,需要與否看個人選擇。不上課,透過閱讀、互動交流也是能夠明白。真心話,這是門不小心就受困在頭腦知識層面的學問。

真正重要,惟一重要的是:當你知道之後,你自己個人在實踐體驗過程中獲得的種種領悟。

套句說起來簡單,卻可花一輩子探索學習的人類圖終極真言:請回到你的內在權威與人生策略為自己做決定。

不管知道不知道,有興趣沒興趣這門學問,祝福各位都能活出自己,越來越開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