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推好看的日本專業職人紀實節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

因為新津春子才知日本NHK這個從2006年就有,專門介紹各行各業頂尖專家心路歷程的紀錄片節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網路資源翻譯多種:行家本色、專業高手或職業人的作風),目前所看每個人生經歷、選擇、挫折、堅持、奮鬥、探究、思考,都很啟迪人心。感謝網路的分享資源。

「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拍攝的人物名錄查詢頁(日文)

個人已看清單(除特別註明,片長皆48分鐘,來源為bilibili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記得關彈幕)


1.《世界第一名清潔婦》新津春子與高樓窗戶清潔人員羽生田信之合輯特別篇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13475/

2.「跳躍吧,時空少女」、「夏日大作戰」、「狼的孩子雨與雪」動畫導演細田守

3.極具個人與日本傳統人物魅力的電影演員高倉健特輯(76分鐘)

4.「精靈寶可夢」公司董事長石原恒和:用童心征服世界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384872/

5.追求藝術之美永無止盡的能樂狂言師野村萬齋

5.5.插播野村萬齋與花式滑冰選手羽生結弦的表演藝術對談

6.這集要吃飽飯看才行:京都懷石料理人 石原仁司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761059/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台東漆的花瓣真可愛

雨中漫步用心看,發現處處藏美景

~原來台東漆樹的花瓣這麼可愛~

影音版
(請仔細看,某一段有花瓣飄落喔)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減物簡單生活:捨得。捨不得(不捨得),一念之轉

仍處在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視覺震撼中
忘了是先在某一天環顧四周,突然覺得空間裡物品好多有點煩,還是先想到「捨不得」心情,還是因為看見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書籍文摘報導。
反正接著就看見網路上,蔣勳分享金剛經「捨得。捨不得」演講,再偶然看到NHK定位為整理整頓喜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尋到原著緩莉舞中文譯作《少物好生活》(因前四分之三是漫畫,不到半天就快速讀完她從小習慣在髒亂屋生活,後來自我變化到家裡東西越少越爽甚至瘋狂丟東西的心路歷程),馬不停蹄一路看下來,對於自己與物品間的關係有許多省思。

104.05.17心靈環保講座 :捨得.捨不得– 談人生的兩難 - 蔣勳

以上這個演講都沒有拍到投影片,可以從下面訪談補看一些
【殷瑗小聚】20150308 - 捨得 - 蔣勳

捨得。捨不得(不捨得),一念之轉
我最早是因山下英子《斷捨離》而對減物修行有概念,但當時知道歸知道,沒什麼變化,可能她的表達太理性,直到讀完近藤麻理惠充滿感性《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及其改編單元劇,我才真正開始有大掃除動作,也進行過兩三次住處節慶整理。
可最近看到佐佐木典士及緩莉舞等人的極(端)簡(化)生活,實在很被觸動,視覺感受敲擊很大,作用力很強,所以腦波很弱的,昨天開始我自己的減物簡化行動,不過龜速進行中,祝此立秋第一輪早日結案。
緩莉舞(Yururi Mai)在日本已出版8本書(漫畫、圖文,紙本、電子形式皆有),附圖為有中文譯本之兩部作品:《少物好生活》、《親愛的,我把坪數變大了》。彩圖攝自《少物好生活》,這兩隻可愛的貓咪是讓緩莉舞升級成極端丟物狂人的推手^^



另外找到一篇佐佐木典士中文書《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出版前,部落格「One Day of My Life」格主直接整理摘錄日文書第三章55項可以參考的簡單生活想法,並追加15項更深層的思考方向。若你還不想或沒時間看書,可一睹為快,有些概念。原文轉貼如下:

20151106 讀「僕たちに、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心得(一)
這幾年,斷捨離這個概念流行了一陣子。 減言之,就是減少物品,使心靈更輕鬆。 斷捨離後,而更進一步的,就是所謂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 乍看之下,好像就是把東西丟光光。 以前的我,覺得能夠達到斷捨離的境界,應該就是非常厲害了。對於更進一步的極簡主義,總覺得是走火入魔。 今年去北海道旅遊時,恰巧看到電視在介紹極簡主義的奉行者「佐佐木典士」,並到他住的地方訪問。節目看完後,不禁讓我想更深入瞭解這個「主義」到底是如何。 透過網站,發現他在今年六月出過一本新書:「僕たちに、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所以就到淳久堂把「它」請回家。 透過他的分析,我發現用「走火入魔」來形容極簡主義好像有點過份,因為似乎有些它的道理存在。尤其透過一些個人價值觀的分析,我似乎有點被打動了。 書中第三章提供了55項可以參考的想法,另外又追加15項更深層的思考方向。在這邊把它稍微整理(免得以後要再重看一次日文,比較花時間)。 附上一些作者的看法、一部份是我的小小心得。 Best 55: 1. 先捨棄「我無法捨棄任何東西」的想法。 無法捨棄並不是性格的問題。你只是沒有學到如何捨棄的技術。探究為何無法捨棄的原因,就可以變得知道該如何捨棄。 2.「捨棄」本身是項技術。 任何技術都是要透過學習的,而非一蹴可幾。愈使用會愈容易上手。 3. 「捨棄」並非失去,而是獲得。 人對看得見的東西比較敏銳。所以對於捨棄物品後所看不見的,例如時間、自由、空間感,比較無法意識到。所以捨棄物品時,多想想可以獲得的無形優點。 4. 明確感受、認知「無法捨棄」的理由。 捨棄是項技術,所以需要循序漸進。先瞭解「無法捨棄」的真正理由是很重要的。 5. 並非「無法捨棄」,而只是因為麻煩。 人多半喜歡維持現狀,因為最不花費精力。捨棄需要花費力氣,所以會不喜歡做,但最後會落得被物品包圍的下場。無法捨棄的理由,是否真的如所說的「只是捨不得」呢?但也許只是因為麻煩。 6. 「腦的記憶能力」、「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 即使是薄如信用卡的物品,我們還是得花費時間精力在上面。是否應該把精力花在更值得的事物上呢? 7. 現在就開始丟! 「明天再丟」的明天永遠不會來! 8. 丟了會後悔的東西:一個都沒有。 9. 首先,將看起來明顯就是「垃圾」的東西捨棄。 凡事都由小做起,循序增強,總有一天會完成。重點就是「馬上開始做」。 10. 同樣用途的東西,超過一件就丟掉。 以剪刀為例,假設有三把,先丟掉一把應該不會是問題。選擇不喜歡、沒在使用、已經不好用的先丟。在減少的過程中,最終應該有機會達到只留下一個。 11. 一年內沒有使用的東西就捨棄。 沒在使用的東西就丟吧!這是減少長物的鐵則。東西上面滿是灰塵就是最好的信號。三年才會用到一次的東西就考慮用租的吧! 12. 為了別人視線所擁有的東西就丟了吧。(指的是透過東西,展現自己的價值觀給他人看的物品) 只使用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13. 分清楚什麼東西是「必要」和什麼是「想要」。 只是因為「想要」而採購的話,東西一定會愈來愈多。要想清楚什麼對自己是「必要」的東西才是。 14. 難以下決定丟掉的物品,就用拍照代替它吧。 通常難以丟棄,是因為怕自己忘了曾經在這樣東西上付出的情感。希望將來看到它時,還能回想起這段記憶。所以為它拍張相片,以後透過相片,不也能達到同樣的功能? 15. 會勾起回憶的物品,就透過電子化的方式,方便以後緬懷。 通常這類物品,我們大多是把他塵封在某個角落,其實不太有機會再看他一眼。不如就把它電子化吧。這樣想看的時候,立刻就可以搜尋到,反而增加重新檢視它的機會。 16. 不要為同居的「物品先生/小姐」負擔房租。 人常會想要住更大的房間。但有俗話說:「人坐著只要半張榻榻米,睡時也只要一張榻榻米的空間」。其實更大的房子,都是為了你的同居人「物品先生/小姐」。物品愈來愈多,就如同「物品先生/小姐」愈來愈胖,也因此需要更大的空間。所以來幫「物品先生/小姐」減肥吧! 17. 把「收納」「整理」的想法丟了吧! 不論是「收納術 」或「整理術 」,物品進入家裡的方式如果還是不變,就永遠沒完沒了。所以首先還是減量為先!東西少了,就會連想亂都亂不起來,又何需收納術和整理術呢? 18. 首先,把收納「巢」丟了吧! 收納箱不丟,即使內容物一時變少,似乎免不了會再增加。不如捨棄如「巢」般的收納箱,這樣物品多到亂的話,應該就只有減少一途,反而會提醒自己該減量了。 19. 畸零空間(DeadSpace),就讓他是畸零空間吧! 不要想說要好好利用畸零空間來收納東西。有了畸零空間,反而會讓人對居住的空間感到開放自由。如果總是將畸零空間塞滿物品,就如同客滿的電車一樣,硬要使用各種方式,將人塞入車廂的話,這樣是無法喘息的。 20. 永遠都不會來的「將來某一天」的想法就忘了吧。 不管是家電的附件/壞掉待修的物品,常會想說哪一天會用到/哪天找個時間修理。這種「將來某一天」要做的行動,是永遠不會有行動發生的。 21. 捨棄對過去「執著」的念頭。 即使曾經對自己意義非凡,但如果對現在的自己沒有幫助,就把它處理掉吧。對於過去事物太執著,反而會錯失許多對現在有重大助益的機會。因為太過執著於過去,就容易忽視現在發生的情事。 22. 已經忘了的東西就丟吧。 整理物品,常會找到一些自己擁有,但毫無印象的東西。即使有些東西很珍貴,也把它處理掉吧!因為要不是你再次發現他的存在,你根本就不記得它。在忘記它的這段期間,你不也是過得好好的?所以也表示它對你的未來人生應該不會有任何影響吧! 23. 別在丟東西時當創意家! 不要在整理的同時,為不需要的東西,賦予它各種創意再利用的發想。因為終究你還是不會如你所想的使用它。 24. 把「要回本」的心態忘了。 東西的價格,買來後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降低。就如同股票一樣,當它一直跌跌不休的時候,不要想說要保本,而是要儘早停損吧!不喜歡的東西要能夠回本,機率實在不高。再加上你還要花上的時間和精力,保證是樁穩賠不賺的生意。 25. 把「建立家中庫存」的想法剔除。 現在的社會,東西的取得都變得非常容易。並沒有必要花費心力,去回想家中還有多少庫存、要如何收納這些庫存等,或是因為特價就先買來囤積起來。其實當東西用完了再買,做到零庫存,反而能解省更多精力。 26. 看自己是否還「怦然心動」 透過對於物品是否還「怦然心動」,來取決是否要捨棄多餘物品。這也是著眼於「現在」這個時刻,不是未來,也不是過去。所以也是個可以信賴的判斷方式。 27. 利用「拍賣代理」的方式,立刻把東西放開。 將不要的物品,委託專門的代拍業者。雖然可能遠比自己拍賣所能取回的金錢少,但卻可以減少因為麻煩而放棄拍賣,繼而堆積下去,並使得物品的價值隨時間增長而消逝。可以不用花費時間精力,不啻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式。 28. 利用拍賣的方式,對物品再一次確認。 透過自行拍賣,你在上架的過程,會再重新一次審視你要拍賣的東西。會想起當初購入的原因,也會知道為何現在不需要它了。這樣也可以避免再次買到不需要的東西。 29. 利用「到府收二手品」的業者 即使使用代理拍賣,還是得有物品寄送的手續。當面對比較大型的東西,或是不容易包捆的物品,這時倒是可以使用「到府收二手品」業者的服務。他們會到家中收舊物,同時估價並現金交易。雖然賣價不高,但是業者會把他轉賣給需要的人,不至於浪費資源。而且可以花費最小的精力達到清理的效果,使得「放手」這件事更容易了。 30. 不要再想「當初是用高價買回的」 東西賣出到你的手上後,物品的價值隨時間增長而消逝。在把它交出的同時,我們所設定的價格往往帶著「自我偏差」。放棄這種想法,會讓「放手」這件事更容易。 31. 把商店當成你的倉庫。 在現今社會,我們實在沒有必要把自己家當作倉庫囤積物品。想要的東西,在24H的便利商店、網路商店都有。我們不用花倉管費、也不用擔心倉庫空間不夠了。就把商店當成你的倉庫。 32. 把街道納入你的隔間。 為了接待客人,特別設置甚少使用的沙發椅、或空出一間客人專用臥室,實在沒有必要。街上有不少可以取代這些功能的店家,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就讓這些店家,成為你可以招待客人的餐廳和臥室。換個想法,可能性就更寬廣。 33. 對擁有的物品,無法忘我說出特點或擁有的原因,就丟吧! 如果不能如數家珍的說出這些物品的特點,或是擁有的原因,你對這些東西的滿足感應該很低,那就不要留著它。 34. 不會想再買一次的東西,就丟了。 所擁有的東西,當它因故消失時,卻不會想再花同樣的價格把它買回來的話,那就表示它不會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就丟吧! 35. 你還記得到目前為止送出過多少禮物嗎? 大多數的人甚至不會記得送過對方什麼東西。更不會問收件的對方「上次送你的東西有幫我好好地使用它嗎」? 對你而言,如果收到的人並不會喜歡的話,你是不是會希望收到的人不要留著它,把它處分掉是比較好的呢? 如果送東西給你的人,因為你丟了它而生氣的話,這人應該也不會是什麼真正的好友吧! 36. 試想如果你自己是亡故的人,你會怎麼期待? 如果你不幸走了,你會希望你的東西造成其他人的困擾嗎?所以換個方向想,好好的處理掉死者的東西吧,畢竟死者也會希望你過得更幸福吧? 37. 減量後,留下來的東西才是重點。 重點不光只是在減量,而是因為減量的關係,你才會更注意到留下來的東西對你的意義。 38. 造成東西增加連鎖反應的「大元帥」優先處理。 買了一項東西(例如電腦),是不是會跟著有其他配件(印表機、滑鼠、鍵盤、延長線等)一起出現?如果主要物品消失的話,是不是也可以不用留下這些「小兵」?所以,優先處理你身邊的這些「大元帥」吧! 39.如果沒有準備建造「博物館」的覺悟,就先把收藏丟了吧! 沒有這種覺悟,還是把收藏的工作交給別人做吧! 40.別人有的東西,能借就用借的吧。 對不常用的東西,不要在乎是不是自己所擁有,你所需要的是東西的機能,而非擁有的感覺。只要你心存感激的向朋友借用,多半不會造成朋友的困擾。 41.能租的東西就用租的。 如果使用頻率不高,能用租的就租。把管理物品的費用和精力考量進去,其實用租的其實意外地划算。 42.把丟掉的東西和減量後的房間公開在社群網站上。 你會因為別人的眼光,意外變成一種督促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更有動力達成減量。想要丟掉的東西,如果剛好可以給有需要的人,也可以稍微減輕丟棄的罪惡感。 43.從「無」開始的話? 假設你從什麼都沒有開始生活,一天只能從原來擁有的物品取一件回來使用,並再次確認這項物品對你的意義:如果搬家的話,你會帶著他一起走嗎?如果被偷了,會再花同樣價格買回嗎?這會讓你瞭解物品在你心中的順位應該是如何。 44. 假裝丟掉。 想像你沒有某項物品的狀態,是否會對生活造成 影響?由此可以當作判斷的基礎,決定這樣物品是否真的對你很重要。 45. 丟掉會讓你一看就覺得厭煩的東西。 某需東西,並不是不喜歡他的功用,但是可能配色或其他原因,使得你已經覺得厭煩了,那就丟吧!記得下次購買的時候,請採買不會讓自己容易厭煩的品項。 46. 買一件進來,就丟一件出去。 至少總量不會增加,也許還可以進化成進1丟2,甚至進1丟N。不過,「進貨」和「出貨」的東西要對等。如果買一台微波爐,就不該只是處理掉一個橡皮擦虛應了事吧! 47. 瞭解「沈沒成本」 當你已經花了一筆為數不小的金額(或精力)在某件事物上,卻沒有看到任何成果時,記得提醒自己「沈沒成本」的概念。也許不再繼續投資下去反倒才是正解。 48.如果感到失敗,就立即承認。 選到一件在試穿時OK的衣服,後來又覺得和自己不搭,卻硬要勉強自己要穿到夠本。這時不要忘記考慮到「勉強」所造成的成本!承認失敗,追究原因,讓自己下次選擇時更得心應手。 49. 買到的東西,當作借來的使用它。 你買到東西,如果把它當作借來的話,應該會更加好好對待它吧?當你不再需要他,就把它出售給需要的人,這樣不就如同你只是借用一陣子嗎?同時對物品的循環利用來說也是好的。 50. 不因為便宜就買。不因為免錢就拿。 不要忘了,東西囤積在家中,你還是要幫它付租金的耶!而且還要花精力管理它!這樣想一想,你還覺得有賺到嗎? 51. 煩惱「這能丟了嗎」時就丟了。 思考東西「能或不能」丟的判斷基準,其實,並不會比99元和100元間的差異大。所以,絕對不能丟的東西外,大多的物品應該都是可以放手的。 52. 真正需要的東西,一定會再回來。 丟掉東西常會讓人害怕,覺得將來的某個時間點會需要它。其實,如果真正需要的話,到時候你也會想盡各種方法取回。但拼死拼活也要再度取回的物品,幾乎不存在吧! 53. 感謝後再丟。別丟掉感謝的心情。 如果收到不喜歡的東西,那就丟了吧!重要的是,別讓自己一直讓不喜歡的情緒損耗自己的精力。但對製作物品的人、送禮的人的感謝之意,倒是可以留在內心。 54. 真正可惜的,是自己的心情。 丟東西時,常會生出可惜的感覺,尤其是還很新、能使用的東西。但這種「捨不得」的想法,其實一直在損耗你的精力。我們該注意的,應該是自己的心才對。所以,不需要東西的丟了吧,否則真正可惜的,是你的心! 55. 丟了,但別忘。 有些值得紀念的東西,可以用電子化留存,反倒比實體的東西,更容易一再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所以,可以丟了它,但別忘記它。 追加15項: 01. 產生滿足感的,不是東西的「個數」。 如果能夠以2倍、3倍的意識注意它,就會有2倍、3倍的滿足。東西一多,反而會分散注意力,使得對物品的滿足感降低。 02. 把便服制服化。 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選擇衣服上,是件不值得的事。選擇有自己風格的衣物,甚至全都是同樣款式,不僅可以節省精力與時間在穿搭上,同時可以展現自己的個性。現在這個社會,即使有人用「怎麼總是穿同樣的衣服」來揶揄,但這種方式,應該漸漸地會變成一種理所當然吧!畢竟現金社會,東西實在多到氾濫啦! 03.東西不多,反而可以展現出個性。 正是因為東西不多,所以使用人的性格更不會被物品所遮蓋。豐富的經驗所造就的個性,更勝於品項氾濫的物品所給人的觀感。 04. 想丟的念頭超過5次,就丟了。 不管有沒有意識到的,據說一人一天需要考慮的次數高達6萬次。而這麼多無意識的思考中,確實意識到一次想丟的念頭,那就該丟了。有了五次念頭,之後一定還會有100次、1000次的想法。 05.真的不知道是否需要(某項物品),就做實驗看看吧? 先丟丟看,如果真的非常想要,再去買回來就好了。 06. 少少不便帶來一點樂趣。 處在小小不便的環境下,會讓自己需要感到快樂的臨界值下降。只要處在比現在更方便一點的環境,立刻就會感受到,產生一點小確性的感覺。 07. 即使心動的物品,也試著丟了。 有時心動背後,必須得付出些代價。例如旅遊時的紀念品,有時為了挑選紀念品,常常會忘了該好好享受旅遊賞景的樂趣。如果不再執著(即使它是讓你很心動),也許,你就可以拋開更多的束縛。 08.即使身體健康,也試著做點「生前整理」 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對他人來說不一定是如此。試想不要為收拾你遺物的人造成麻煩,先做好整理吧。 09.即使東西減少了,也不損及自我。 沒有人會因為你東西變少了,而疏離、責怪你。因為你還是你,並不會有所改變。有的只是因為東西減少,會更加有活力。不如說東西變少了,「自己」卻變多了。 10.對使用「物品」的常識存疑。 使用東西,似乎都有約定成俗的方式。但有時候,為了這些大家約定成俗的習慣,不知不覺地,反倒需要更多配件來完善這些習慣。也許換個想法,偏離常識,就可更加地減少物品的總量。 11. 不要考慮,直接丟了吧! 不少東西我們讓會考慮再三,例如銀行帳簿等。但沒有著些東西真的就會有問題嗎?那遇上火災的話呢?也許並不一定如你想的重要。(PS:這部分似乎有討論的空間) 12. 並不是做「減少物品」的比賽,不要責怪持有的人。 物品的價值是對持有人而言。不要把自己當成是一切的標準。在減量的過程中,請維持中道。 13.丟東西成癮,和持有成癮一樣都是病。 不論是丟東西或是持有東西,都是因為物品有了「差別」產生刺激,讓你有持續下去的動力。但因此成癮的話,不論丟棄或持有,都是一種疾病。下次要丟東西,要注意「減量」並非目的,而是「減量」能帶給你的結果,才是減量的目的。 14.極簡主義只是手段、序章: 減量只是過程,減量後能帶給你不同的人生發展,才是真正該注意的。 15.自己多思考所謂的極簡主義。 極簡沒有一定的標準。沒有規定皮箱可以裝入所有的家當才算極簡。一切以自我為準。只留下對你有真正用處的東西,並透過極簡為手段,瞭解自己該展開如何的人生,才是極簡主義的真諦。 以上各點,我覺得都不能太斷章取義,必須配合書中的論述,一起思考,才有以偏概全的疑慮。 不曉得會不會出翻譯書呢??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驚豔的極簡生活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

因為佐佐木典士,發現一齣今年2月日本NHK根據漫畫家麻衣自身經驗製播,只有6集的短篇極簡生活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我家啥都没有」,活靈活現的示範確實斷捨離、怦然心動篩選後,極端簡潔的居家樣貌,實在大開我的眼界,便再尋得下面這篇作者真實狀態介紹文,真是非常驚人與驚艷啊!



當所有的網紅都在教你買買買,這位網紅卻在教你丟丟丟

註:犄角旮旯,ㄐㄧ ㄐㄧㄠˇ ㄍㄚ ㄌㄚˊ 犄角指牆邊角落,旮旯指不受注意的偏僻角落。

值得品味文:「物品不是我們的主人。」

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物品不是我們的主人。」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斷捨離」這個詞吧?

物欲是人們的天性,但同時,「追求幸福」也是,

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較差的景氣、失業潮等社會背景推波助瀾之下,
現在不少人開始理解到,幸福,跟擁有的東西數量多寡一點關係都沒有;
換句話說,當擁有的東西變少了,人反而較容易珍惜現有之物、反而更容易感到幸福。
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想讓自己變得更幸福,
與其出門「掃年貨」,不如開始「丟東西」吧!
在丟東西之前,先好好想想:
我們為什麼擁有那麼多非必需品?
擁有那麼多物品的目的是什麼?
因為我們想要「展現自我價值」。
我們每個人亟欲透過物品,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價值。

"人們希望看起來幸福, 遠勝於擁有幸福, 這就是人們感到痛苦的原因。" ——拉羅什富科
過去的我早已擁有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但還是覺得離自己的理想生活很遙遠。
人類很容易認為自己的現實與理想間「相距甚遠」,面對不如己意的生活,便開始覺得自己不幸。
我就是因為一直覺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才會認為自己悲慘。
我家不夠寬敞,放不下皮沙發,也沒有可以舉辦烤肉派對的屋頂露臺,
更沒有可以欣賞夜景的高樓層公寓。我「想要」的願望一個都沒實現。
事實上,現實與我想像的正好相反。我許下的願望都實現了,想要的東西也全都擁有了。
為什麼會這樣?且聽我娓娓道來。

工作不能代表你, 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 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 你皮夾裡的東西也不能代表你。 就連你身上穿的衣服品牌, 也跟你毫無關係。 ——泰勒.德頓《鬥陣俱樂部》
先從工作說起。
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屬意的公司,希望有一天能貢獻所長,於是到該公司面試、在該公司工作。
或許我們服務的公司並非第一志願,甚至不是第二、第三志願,也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業界,純粹是為了餬口飯吃才勉強妥協。
正因如此,我們每天數落公司、說主管壞話,一心只想跳槽,另謀他就。
話說回來,若我們自己沒有寄履歷表過去,沒有接受面試,根本不可能在該公司工作。
或許該公司的職場文化與我們想像的差異甚大,或許主管真的很惡劣,公司也可能是黑心企業。
但我們都是基於「想進入那家公司工作」的心願寄送履歷表、完成面試過程。
若一開始你根本不想在那家公司工作,就絕對不可能前往面試。
換句話說,你早就實現了「想進入那家公司工作」的心願。
我相信當你收到錄取通知的那一刻,一定是欣喜若狂。
住的地方也是如此。過去十年我一直住在同一個租屋處,十年前的我真的很想搬家,所以花了很大的心力才找到那間房子。
我還記得剛住進去時的喜悅。以我支付的租金而言,那間房子的格局可說是相當划算,正因如此,我才會那麼開心。
我在夢寐以求的地區租到理想房子,展開新生活,當時的興奮感如今還歷歷在目。
無奈長期居住下來,我卻只看到房子有多小、有多舊這些缺點,愈來愈不滿。
十年前我明明實現了想搬進這裡的願望,為什麼現在卻覺得自己不幸呢?
同樣的道理也能套用在擁有的物品上。我以衣服為例。
以前的我經常覺得衣櫥裡少一件,每到假日就花一整天逛街買衣服,逛到腿都痠了也要買到自己喜歡的款式。
買完衣服回家,開始在鏡子前上演個人服裝秀。
第二天穿上新衣服出門時,不禁感到十分風光,覺得自己好像明星一樣。
為了買到自己想要的衣服,就算將卡刷爆也不足惜。
我明明擁有一堆自己想要的衣服,卻還是視而不見,每年嚷嚷著「沒有衣服穿」。
其實,你的願望早已實現。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感到不滿足,覺得自己不幸?
人之所以感到不滿足是因為當我們實現願望之後,就會慢慢「習慣」。
久而久之,「習慣」就變成「理所當然」。
人類對於「理所當然」的事物與狀態,最後容易感到「厭倦」。
穿上剛買的連身裙,相信每位女性都會感到高興。
但穿過五次之後開始「習慣」,喜悅的情緒逐漸遞減。穿了十次之後,連身裙變成舊衣服, 「理所當然」地成為衣櫥裡的一分子。
穿了五十次之後,就都會感到「厭倦」。
願望實現後必然會經歷「習慣」,建立「理所當然」的前提下,朝「厭倦」的負面想法前進。
最後黯然失色,變成可有可無的無聊物品。這就是從「習慣」邁向「厭倦」的過程。
正因為人存在著從「習慣」邁向「厭倦」的習性,才會讓我們在實現夢想之後,開始對已實現的夢想發牢騷,深信自己不幸。
反之,只要不「習慣」,我們就能繼續享受願望實現的喜悅,永遠感到幸福。
只要我們永不厭倦自己擁有的舊物,持續感到滿足,就不會增加新東西。

幸福並不是擁有 你真正想要的。 而是珍惜你所有的。 ——史查鐵爾
物品本身沒有好壞,而是當數量過於龐大時,它們將控制你的生活。
我們一定要重新省思這樣的價值觀。物品不能代表我們,當然也不是我們的主人。
它們原本只是工具而已,不是為了顧及他人眼光而存在。
人類擁有物品,只是因為自己需要。

──部分內容摘自《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

原文(有圖):http://goo.gl/WFxB7r

日本新思潮:終點歸零新概念

日本「歸零死」蔚為風潮:
不添麻煩,少了紙錢,人生終點可以環保又乾淨

文/許世哲

自己的後事自己辦 日本「終活」正夯

少子化和高齡化夾殺日本社會,根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高齡化白皮書,平成26年(西元2014年)人口高齡率已經達到26%,青壯世代背負沈重年金稅務壓力之外,更得照料臥病在床的長輩,還可能因此離職;老人照護機構品質也堪慮,看護工時長壓力大,甚至曾發生將老人從樓上活活摔死的慘劇。

許多父母不願死後再給兒女添麻煩,趁著身體硬朗的時候致力「終活」(日文中找就業機會叫就活,找婚姻對象叫婚活,規劃自己的人生終點,自然就叫終活),甚至還有旅行業者開「終活團」,帶著銀髮族去看墓碑看骨灰罈,而且行程氣氛明朗,毫無談論生死的肅殺之氣。

生前契約市場一片蔚然,不但有殯葬業者提供完善方案,坊間也出版大量終活書籍,從起草遺囑到挑選墓地,SOP一應俱全,套上台灣出版社愛用的菜市場書名,還真是讓人「第一次幫自己辦後事就上手」了。

日本墓地貴,因此流行火葬,雖然骨灰可集中在家族墓,節省土地費跟舟車勞頓成本,但辦一場哀榮的葬禮少說數百萬日圓,如果信的是某些宗派的佛教,為了死後得以成佛,家人還得再花數十萬請寺院替往生者取個戒名。

無葬禮無墓地無骨灰 「歸零死」的極簡美學

除了自己的後事自己辦,日本銀髮族還出自現實考量,發展出「歸零死(ゼロ死/Zeroshi)」觀念。零死指的是「零葬禮」「零墓地」「零骨灰」,斷氣兩天內,直接送到火葬場火化,骨灰不進靈骨塔,而是選擇帶回家中供奉,或乘船撒入海中,一切回歸於零。

2014年日本一份針對全國葬儀社的調查顯示,選擇以「歸零死」劃下人生休止符的比率,竟然高達22.3%,大約等於每5人就有1人,業者也表示,過往迫於經濟條件難以負擔葬禮,不得不從簡者多,但最近選擇零死的高齡者,則是出自現實考量:與其把今生的錢花在來生回報未可知的葬禮上,不如留給現世的親人。

沒有守靈也沒有告別式,選擇零死的喪家只需支付棺木、骨灰罈和靈車費,火化後的骨灰由於屬於遺體,法律上禁止一般人隨意棄置,亡者的遺願若是海葬,則必須再找業者開船出海,費用從5萬日圓起跳,又可再分個別、合葬、委託等形式。

不過畢竟葬禮是辦給活人看的,若沒有先立下明確遺囑,親族間往往因此發生紛爭,例如兒女遭到亡者的兄弟姐妹責備,或者因此影響遺族的社會觀感。

化作春泥更護樹 或者乾脆跟地球說再見

除了海葬,喪家還可選擇山葬或樹葬,將遺骨粉碎後撒入山中,或者裝入特殊容器內再埋到土裡,骨灰可成為植物的養分,化作春泥更護花。樹能成為遺族憑弔的對象,提供樹葬的集合式公園也供不應求,平均抽籤應徵率高達近10倍。

如果想讓亡者上達天聽,也有最高端的太空葬可選,栃木縣一家業者開發出喪葬專用的太空氣球,將骨灰裝入其中,氣球飄到平流層時會再度膨脹,一路把骨灰送進宇宙。但費用也跟著升級,最便宜的套裝從20萬日圓起跳。

不僅日本,近年台灣人對生死觀較為開放,入土為安不再是唯一選擇,103年統計火葬率已達92.83%,且全台目前已有29處可供樹葬的自然生命園區,雙北及桃園市每年也共同舉辦聯合海葬,自民國90年推動以來,已有逾16000人選擇回歸自然的葬法。

原文:http://www.storm.mg/lifestyle/83671

超清心醒腦絕妙之作:《告別娑婆》

知道《奇蹟課程》許久,始終沒有動念真正探究
如同開始上《光的課程》前一、兩年吧
偶然在二手書店看見2000年舊版第一冊光課讀本
雖然當時根本無法閱讀,難以將文字看入眼
還是莫名把它買下收藏

直到2011年初因緣開始參加光課讀書會
每週一課,一個級次一個級次不間斷
經歷180幾課*,今年年底終於要讀全完整的第一輪
萬分感謝帶領者與共修們的指導、教學與陪伴


這幾個月來,身邊共計有兩位前輩當面向我推崇《奇蹟課程》
可我直到上週上每月一次的光課
偶然從兩位同學口中抓住他們同時提到的《告別娑婆》這關鍵字
才真正動念找來這本《奇蹟課程》相關讀物瀏覽

有趣的,剛開始閱讀前幾章時
每當專心讀了一大段落,大腦就需要關機休息
大約是讀一小時,睡兩小時這樣的節奏
也許腦內軟體在進行更新吧(笑)
之後幾章越讀越清醒,欲罷不能一章接一章
不到七天就看完504頁的書,很久沒這般精進
真是清心醒腦絕妙之作!

知道還有出版續集《斷輪迴》
馬上跑去遠一點的圖書館借閱止渴
(近的都出借了)

而且幸運的去年剛出第三部曲中文版
《告別娑婆3:愛不曾遺忘任何人》
看完第二部後再接著看第三部
想想就非常過癮~

能有機緣短時間透過作者葛瑞・雷納記錄自己
1992年至2013年,21年來的學習成長
讀者如我也有瞬間跟著跳級成長的感覺
真是美妙的天音訊息

啊,當然,有緣直接習修《奇蹟課程》更棒!

今生此時安排遇上《光的課程》、《奇蹟課程》,真是我的福氣^_^

*註記:不計入「簡介」,《光的課程》系列五冊,共計188堂課
(第一冊)初階第一級次~第四級次,44課
(第二冊)行星課程一~三,34課
(第三冊)行星課程四
~六,33課
(第四冊)行星課程七~九,33課
(第五冊)天使課程一~三+單子能量,44課

人生的意義就從找回真正的自己開始 & 推薦「養清廚房」料理

突然想起很久沒更新網誌,不過這段時間,臉書粉絲專頁也只分享了四篇。
請容我偷懶,除了自己寫的,其他直接提供網址連結:

1.專訪《乘願再來九百年》導演關本良、蔡貞停:「人生的意義就從找回真正的自己開始。」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7445

2.我們停止玩樂才會變老(用PC瀏覽會有背景音樂)
http://blog.xuite.net/roswita921105/021105/418030530

3.沒有不委屈的工作
http://www.happy123.org/cat67/node1162320#144964

4.推薦「養清廚房」無菜單素食隨機料理體驗教學餐廳

我並不是個饕客,也不是非美食不吃的人,但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全身毛細孔張開,感受到能量飽滿充足,身體有喜悅滿足感的素食,就是「養清廚房」的無菜單隨機料理,真的很推薦品嚐,堪稱我人生至今吃過最好吃、充滿豐沛愛心與飽滿能量的素食~

真開心不用遠赴陽明山,只要搭捷運到雙連站,下車步行五分鐘就能品嚐,而且還可買到清淨、優質、美味的調理/調味品,方便大家發揮創意料理飲食,用愛呵護自己的腸胃!




再多說些我自己的認知想法,因為有時雖然是好東西,卻未必人人都能夠食用或有緣吃到。

由於是高能量的食品與產品,健胃整腸效果好,不過不一定就會跑廁所排廢,只是我聽說有人吃完,馬上就想去蹲廁所,但這不是因為食物有問題,而是腸胃接受度與身體機能調整現象,這麼說或許有點玄,可我自己食用後確實感到腸胃有被充滿,不易飢餓,腸胃運作狀況也比一般食用之物強烈。

我不是很挑嘴的人,但確實曾有過在外吃完飯後,身體感到非常空虛的經驗,明明有進食,但吸收到的營養能量感極低,且跟食物份量無關,我算是食量多的人,因此個人認為純粹就是身體所需能量沒有被滿足。

所以第一次吃到「養清廚房」主持人嚴定師父的料理及其所屬團隊研發的產品時,我真是渾身起雞皮疙瘩的驚艷!沒想到食物可以這麼美味可口,飽足感持久,還健胃整腸助消化,讓人神清氣爽,太神妙了~

此外,由於養清廚房剛成立,人手不足尚待訓練,也不是全天候每日營業型態,甚至可能多為推廣醒覺飲食的志工義務協助,所以外觀相貌一點也不豪華氣派,屬於小家碧玉,而且位處中山北路、林森北路交叉帶,若不是因為知道,我大概不太會有走進那條巷子的機會。

最後,雖然我會嚮往以光為食,省去很多瑣碎日常的飲食型態,但在尚未能夠或也許無需那樣生活前,有機會吃到能量飽滿、美味爽口、充滿正念的食品產物,絕對堪稱人生極大幸福!

「養清廚房」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2618967155

「養清廚房-療癒身心 療癒地球」開幕餐會資訊

活動時間:2016年7月30號-8月14號
(週三晚上6:00-8:00,週六中午12:00-2:00,週日中午12:00-2:00)

活動地點: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77巷25號(靠近雙連捷運站)

預約方式(電話或Facebook),每週3次,每日最多20人。

無菜單隨機料理體驗教學,運用當季蔬果,結合吉祥人間研發的高能量美味食材,教導簡易的健康烹飪法。

報名用餐自由樂捐,隨喜贊助推廣蔬贏地球的運動。

預約詳情請見以下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_6blzPtt3ap9kHSWld2cbVoMfYCfJglHDy8yGfFWCET6Txg/viewform